离退休处
学校首页 | 旧版回顾
  • 首页
  • 部门介绍
  • 机构设置
  • 党的建设
  • 工作动态
  • 老年大学
  • 下载专区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健康生活 > 正文

55岁女子吃甲钴胺片来营养神经,一年后检查出晚期,医生:忽视4点

发布日期:2025-10-15 14:59:38

55岁的李阿姨吃了一年甲钴胺片缓解手脚麻木,却查出晚期糖尿病神经病变。医生痛心指出:把药当保健品、忽视症状缓解背后的病因、自我诊断用药、不结合病因盲目补营养,这四点最要命。药不是万能的,用错地方反成帮凶。

55岁的李阿姨,平时身体挺结实,自觉没啥大毛病。可谁也没想到,就在她坚持吃了一年甲钴胺片后,一次常规体检竟查出了晚期病变。医生听完她的用药经历,只叹了一句:“最关键的四点被你忽略了。”

药是为了治病,可用错了药、听错了建议,反而成了“帮凶”。这不是药的问题,而是对身体信号的误读,对健康知识的误解。这事儿不是个例,值得每一个中老年人警醒。

李阿姨原本是为了缓解双脚麻木、手指发凉的问题,听邻居说甲钴胺片能“营养神经”,就每天吃一片,连着吃了一年。

刚开始确实觉得舒服些了,可后来脚底越来越没知觉,走路也飘忽,体重悄悄掉了十几斤,她也没当回事。等到检查出来,已经是糖尿病相关的神经病变合并肾功能衰竭,病情进入晚期阶段。

听来让人揪心,可这背后隐藏的误区,却是很多人都可能踩中的坑。

首先要说清楚,甲钴胺确实是一种常用的维生素B12类药物,它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变,特别是糖尿病、带状疱疹后遗症、颈椎病引起的神经症状,比如手麻、脚麻、刺痛感等。

但这药可不是“万能营养剂”,更不能“长期无监测”吃。长期服用甲钴胺而不找出病因,就像头痛吃止痛药,不查原因,结果掩盖了真正的大问题。

李阿姨的问题就在这儿。她的神经症状,其实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,而她自己并不知道血糖早已悄悄升高。甲钴胺虽然能缓解一时的症状,但并不能阻止病变的进展。

糖尿病就像个“悄无声息的杀手”,早期没啥明显症状,等到手麻脚麻、视力变差、体重下降时,往往已经拖太久了。而这类症状,恰好容易被“神经营养药”掩盖,耽误真正治疗。

还有不少人以为,补维生素就是安全的,吃多了也没事。错!维生素B12虽然是水溶性的,但长期过量摄入仍可能干扰体内代谢,尤其是对肝肾功能本就减退的老年人来说,更要慎重。

医生说的四个“关键点”,其实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地方。

第一,不能把药当成“保健品”来吃。甲钴胺是药,不是维生素糖果。有病治病,没病别乱吃,这道理一定要记牢。像李阿姨这样,自己感觉有点不舒服,就长期吃药,没找医生看看,实在不该。

第二,症状缓解≠问题解决。很多人觉得吃药后不麻了、不疼了,就以为好了,其实只是掩盖了病情。如果没有针对病因治疗,病还在“暗地里”发展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慢性肾病,这些“慢性杀手”最怕的就是“误以为没事”。

第三,自我诊断、自我治疗常常会落坑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听信“朋友介绍”“邻居经验”,没有专业医生指导,往往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就像瞎子摸象,摸到一截就觉得看清了全貌,其实差得远着呢。

第四,这类药物要结合病因来用,不能盲目“补”。像甲钴胺这类神经营养药,临床上用得多,但前提是有明确的神经损伤病因,比如糖尿病神经病变、颈椎病压迫神经、手术后神经损伤等等。如果不找出“背后的病”,吃再多也是“隔靴搔痒”。

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:药不是万能的。再好的药,如果用错了地方,就像拿着钥匙开错了门,不但打不开,还可能把锁给弄坏了。

像李阿姨这种情况,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挺常见。很多人出现手麻、脚麻、刺痛、发凉,第一反应不是去医院查,而是自己上网搜方子,听别人说哪种药好就买来吃。

可这类症状,背后可能藏着很多种疾病,除了糖尿病,还有颈椎病、脑血管病、维生素缺乏、甚至肿瘤压迫神经。

这时候,最重要的不是吃药,而是先找医生查明病因。只有对症下药,才能事半功倍。

还有一点也得提醒:中老年人常常有多种慢性病,吃药已经不少了,再加一种药,就得考虑药物相互作用、肝肾负担等问题。甲钴胺虽然副作用少,但也不能忽视它的“边角效应”。特别是肾功能减退的人,药物代谢慢,用药更得谨慎。

像李阿姨这样长期服药但没有定期体检,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。体检不是“等有病了才去”,而是提前发现问题的“望远镜”。尤其是血糖、血脂、肾功能、神经传导速度这些项目,中老年人每年都该查一查。

神经营养药不是不能用,但要清楚它解决的是“神经传导问题”,不是“病因本身”。就像电线破了,甲钴胺是帮你“补电线”,但如果是电源坏了,那你怎么补都白搭。

现在的药物再好,也比不上早发现、早干预来得更实在。李阿姨如果一开始就查出血糖问题,积极控制,哪还会发展到肾衰竭?就像那句老话说的:“小洞不补,大洞吃苦。”

很多人上了年纪后,身体出点小毛病是常事,可别总想着“靠吃药解决一切”。药是辅助,生活方式才是根本。

合理饮食、规律作息、适当运动、情绪平稳,这些听上去“老生常谈”的事,才是真正保护神经、保护身体的“长效药”。

也不是说大家就得“谈药色变”,关键是要懂得怎么用、什么时候用、用多少、用多久。这些问题,都要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来判断,不是“套公式”能解决的。

最后再提醒一句,所谓“营养神经”的药,不是你想补就能随便补的东西,它们不是年龄到了就该吃的“保健药”,而是有明确适应证的“处方药”。

参考文献:

1. 王卫平.甲钴胺治疗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[J].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,2021,24(1):73-75.

2. 李红.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现状与思考[J].中国糖尿病杂志,2020,28(2):89-92.

3. 张莉,刘慧.中老年人维生素B12缺乏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分析[J].实用老年医学,2022,36(6):616-619.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本文摘自“健康趣谈”

 


下一条:离退休工作处与贵阳市老年大学、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联合举办银龄健康科普专题讲座

地址:贵阳市云岩区鹿冲关路276号 邮编:550004

联系电话:0851-86902908、0851-85968743

备案号:黔ICP备52010067号 贵州财经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版权所有

----相关链接----
贵州省委老干部局 贵州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网 贵州省教育厅 贵州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新闻网 贵州财经大学人事处